- 最新
- 随机
- 热门
小宝今年六岁了,以前绝不会引发他哭啼的事情,而现在他却会委屈和哭泣,情绪极不稳定,而且对父母传的情感高度敏感,父母情绪稍微有一些变化,他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把注意力转移到父母对他的情感上来。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有一点点小矛盾,就立刻哭着说要妈妈,以前总是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现在忽然哭着不让妈妈离开,必须陪着他。孩子心理这么脆弱,经不起一点点挫折,怎么办呢?
清源心理咨询中心点评:
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困难时,极易产生一种焦虑、紧张、沮丧、失意的情绪,这就是心理挫折。现在的宝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凡事要求家长迁就,致使感情和心理相当脆弱,动不动就哭鼻子,过于敏感自尊,而且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气。比如,在幼儿园受了老师一点小批评,和小朋友玩受了点委屈,家长没满足他的要求等等,这些都能让这些感情脆弱的宝宝 情绪低落或者直接大哭大闹。
...
邻居家的女儿小桐5岁,比我女儿大6个月,跟我女儿在一起玩时总是要由她指挥和控制,比如,她做妈妈、老师,我女儿则做女儿、学生,如果我女儿不听从,就体罚,孤立我女儿。女儿这样老被小桐压着,是不是不利于身心发展?是否要限制她们来往?
清源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解答:
有时候,大人有什么心结,无意识地会从孩子身上看出来。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是很常见的。其机制就是母亲把对一种行为的感受告诉孩子,要孩子不要怎样。孩子原本没有这样的感受,因提醒而产生。也许最初孩子并没有那么当真,但经由母亲,常常携带负面情绪地反复提醒、斥责、批评,或产生某种特定的亲子行为,比如不让孩子做什么事,最终把这种感受印刻在孩子的心中,转而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困境。所以,如果你感受到什么,不提醒孩子,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她的内心很健康。
...
我的宝宝现在半岁,一直是我和婆婆带。现在我必须去外地读研究生了。我看很多心理和育儿书上都说,3岁前是和宝宝建立关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父母最好不要离开。现在我比较焦虑,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我的离开对宝宝的影响会有多大?
清源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解答:
从通约的心理理论看,济南心理医生一定不主张母亲在孩子3岁前长期缺席。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是难以替代的,不管养育他的人对他多么好,在生命本体上孩子与你是一体,彼此可以全面分享生命信息。父亲和婆婆在生命本体上是有差别的。心理学重视3岁前母子之间建立的母婴关系,这种关系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安全,归属感,爱与被爱,接纳与认同自己与他人几乎90%的心理能力在理想的母婴关系中都能完成。母亲的养育,健康富足的家庭生活,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心身健康成长的三大要素,其中母爱是最重要的。
...
“女儿现在7岁,各方面发展都不错。她有一个习惯,睡觉时要摸着我的奶头睡觉,有时看见我在换衣服,也会跑过来摸一下。这种行为是出于什么心理?需要制止吗?小时候她吃母乳到1岁半。”
清源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解答:
正如胎儿生命对母体子宫脐带的依赖,儿童对母亲乳房的依恋也是天经地义的。乳房象征着给予,婴儿通过对母亲乳房的吸吮来维持与之的心身一体感,母亲也通过乳头替代脐带来养育自己的孩子。人们很容易把喜欢含着母亲或者把玩母亲乳头的行为看成一种儿童拒绝长大,拒绝在心理上意识到与母亲的分离的行为方式,这是两岁前后的儿童依恋母亲,对抗分离焦虑的首选方式。一般这种行为在孩子3岁后会慢慢消失,不会对孩子心理发展带来任何不良影响。
...
李女士:以前由于夫妻关系不好,有过一些激烈的冲突,对孩子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原本以为她还小(5岁),时间长就忘了,可没想到她一直记得,还说有时在学校也会想起,会哭。孩子现在很怕离开家人独自一人。
济南清源心理咨询专家解答:
夫妻俩人当着孩子争吵是不太合适的事情。原因是孩子对言语的理解能力有限,对父母情绪感受却很敏感。如果争吵引发父母的歇斯底里,孩子会感觉害怕,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客体关系理论谈到儿童的内心分裂(客体分裂),正是感受到一个好妈妈与坏妈妈的存在,两种感受难以整合,儿童被迫发展一种分裂样的内心隔离来处理。还有一些孩子会以为父母的争吵与自己有关,是自己不够好,会让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不自信。5岁的孩子无意识地神化父母,以此形成内心安全稳定的结构,父母的争吵可能破坏孩子内在的整体性。不过,不是所有的争吵都会有创伤,争吵中能做到说理而不胡搅,生气而不蛮横,事后彼此道歉,谦让,孩子看到父母处理差异的方式,最终的平和与同一会让孩子从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子关系在家庭关系中越来越受关注,亲子冲突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的硬伤。如何与孩子沟通成为为人父母者最渴求知道的答案。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真有这么难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曹女士浑身是汗地骑着自行车在人流车流中艰难地行进。女儿坐在她的车后,向她讲着在班里与同学闹别扭的事,劳累疲惫、心里正烦的她毫无反应地听着。
渐渐地,女儿的声音弱了下来。突然,她小声说:“妈妈,我差点儿忘了,老师让买一盒橡皮泥。”曹女士不耐烦地说:“早干嘛去了,刚才路过文具店为什么不说!”谁知当她极不情愿地带着孩子返回文具店时,女儿竟然气鼓鼓地自己跳下车,恨恨地说:“不买了,回家!”说完,头也不回地径直往家走。
...
若儿童受到虐待,在当时和进入青少年期后,对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都会产生影响。虐待的心理和情感效应不可避免地促使儿童顺应不良行为的发展,除非儿童或年轻人能够顺利地解决相关问题。
不同类型的虐待的影响通常是重叠的。另外,年轻人的应对可能受到之前讨论的遗传倾向、早期的不良依恋关系以及不正常的家庭行为模式的影响。
忽视
忽视对儿童的影响是许多研究的焦点。许多存在被忽视风险的儿童来自于社会经济环境较差以及在经济或文化上处于弱势的小群体。其他人则来自于不正常的家庭,包括有心理问题、酒精/药物滥用或经济困难。忽视一般可能导致行为问题、低出勤率、不良的学业成绩和低成就。被忽视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存在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高风险。
...
通常,目睹家庭冲突或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不管是口头的争吵还是身体的攻击,都会产生一种极端反应--非常担心自己和受虐方的安全问题.这种经历会让孩子的安全感荡然无存,也会使他丧失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下,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处世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方式就可能不太正确也不太健全.他可能会认为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有可能在将来虐待他的伴侣和孩子.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可能由此认为受虐待是正常的,从而使自己成为受害者。
...
恋物癖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几乎仅见于男性。所恋物品均为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如乳罩、内裤等,抚摸嗅闻这类物品伴以手淫,或在性交时由自己或要求性对象持此物品,可获得性满足(即所恋物体成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对刺激生殖器官的性器具的爱好不属恋物症。恋物癖通常开始于青春期, 多见于男性, 由于这种行为会引发患者不惜用非法手段(如偷窃、抢劫等)去获取异性的物品(如异性内衣、丝袜、手帕等)恋物癖的对象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主要指通过接触异性穿戴和使用的服装、饰品来唤起性的兴奋,获得性的满足。广义的恋物癖所恋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异性穿戴的那些无生命的物品,而且还包括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通过接触身体的某一部位获得性满足,恋物癖者以男性为多。他们对异性本身或异性的性器官没有兴趣,而把兴趣集中在女性的内衣、内裤、乳罩、头巾、衣服或异性的头发、手、足、臀部等部位来取代正常的性活动以激起性兴奋,获得性满足,他们常常通过对这些物品抚摸、玩弄、吸吮、啮咬等方式激起性兴奋,同时伴以手淫来获得性满足。恋物癖往往会影响正常性爱的质量,甚至对正常性爱不感兴趣,同时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认知,所以需要咨询。 恋物癖是性心理幼稚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纠正的性心理障碍。年龄越小,纠正的难度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