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想知道的教育方式
张昊 六岁以下宝宝的发展,很难靠学习班,基本上都要靠父母点滴投入。 那么父母到底怎么做才好呢? 清源专家提倡的是支架式原则,孩子是他人生的主宰者,父母做孩子的支架,为他天然的求知兴趣服务。 这个原则有两个特征: (1)保持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就是我们的标准,最感兴趣的程度就是不多不少。 (2)跟随孩子进度。 人的兴趣很容易消逝,对宝宝来说,最让他维持兴趣的,就是有一点点未知和挑战。所以好的教学就是玩,有策略地玩。给孩子每一步都来点小挑战,一点点难度,让他在探索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快速发展。 那怎么能知道宝宝的进度呢? 大致阶段是这样的:一岁之前学会看世界,一岁之后开始认识自己,语言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三四岁数感发展,四五岁开始理解他人的心思,五六岁向抽象思维过渡。 这只是大致顺序,是平均水平。自己孩子的进度,与别人无关。不要总是看邻居家的孩子怎么样,若因为攀比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增强挫败感,效率更低,得不偿失。 我们都听过,自主探索对宝宝有好处,但是,多项研究的综合结果显示,纯粹开放式探索学习效果不佳,不如课堂讲授有效率。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显示,有辅导和反馈的探索效果很好,能有效平衡兴趣和高学习效率。孩子的探索和父母的点拨一样重要。 因此我们该让宝宝开放地玩耍,但不应以开放为借口漠不关心。不能给了孩子个新玩具,就不闻不问了,学会和宝宝一起玩,带着他玩。 接下来,再说一下我们对智力培养的态度。智力培养问题争议很大,父母的态度容易发生变化,甚至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和自己都无所适从。我们往往不喜欢父母望子成龙。但若对孩子的学业不要求,又担心以后他没有足够的能力,会更不快乐。因为拿不准该抱怎样的态度,所以难免让人焦虑。 我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我们混淆了能力培养与期待。轻松的状态是高能力、低期待:培养智力,但不要求结果。焦虑的状态是低能力、高期待:不培养智力,但要求结果。 想明白这一层,其实我们没什么好焦虑的,我们帮他装备好他的能力,走到什么地方是他自己的事。当我们更关注孩子的此时此刻,而不是未知的彼岸,我们的心情会平静很多。培养能力并不等于增加压力,过高的目标才是人的压力,能力不重,它是人的翅膀。 其实说到底,教学并不难,不外乎深度参与孩子的玩耍,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点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