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中之重——独立能力的培养
张昊
我们养育孩子,要以他的独立能力为标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独立能力?
对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训练,必须包含对智力的训练。最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还必须包括一套稳定和完整的价值体系。一边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为中心的愿望,一边是道德感和社会需要的限制,因此,从理论上讲,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体对这两者之间平衡的维持。
通常,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人格内部的这两股力量。不过,当我们意识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冲动或愿望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时,冲突就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将在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中扮演裁判或调解员的角色。每当人格中潜在的冲突出现公开爆发的苗头时,人们对危险的预期就会引发焦虑。事实上,焦虑对于人格的适应性起到了广泛且有益的作用。
生活中我们之所以经常遇到困扰,是因为我们没看清其中的冲突。冲突的往往不是具体个人,而是一个人心中不同的心理成分。我们的心理,有许多层次,即使是再小的娃娃都不例外。
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食色性也;最直接的情绪需求:我爱我怕;最强烈的归属需求:别离开我。这些层次之间会发生冲突,内心和外界约束更时常冲突。内心中的冲突和对冲突的预警,是我们焦虑的来源。
让内心冲突协调的力量,在内心多种选项中选择的力量,是我们的“意识自我”,也经常被称作“执行功能”。专注思考最需要“执行功能”,它是“我想做就能做”,是一个人调控思维的能力。执行功能是好成绩的基础。果决的人都有很强的执行功能。
对小孩子来说,冲突更直接,最简单的冲突是需求与规则,例如“我想吃糖”vs“刷牙后不能吃”,进一步的冲突是两种需求,例如“我想吃糖”vs“我想自己吃”对父母来说,我们要知道的是,处理内心冲突并不容易,成年人处理不好会焦虑抑郁,小孩子处理不好会大声哭泣。宝宝是一个内心不够成熟的人,一个需要我们辅导帮助的人。宝宝哭的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苦恼就是求父母帮助的信号。
面对冲突,最简单的应对是父母镇压,但镇压的结果很可能是加速暴动。正如一个处于乱局中的国度,外国很容易出兵控制,保其稳定,但若不培养其自身的政府,它就永远无法实现自我治理。从一开始就培养国度的领袖,也许花十年、二十年能小有所成,而如果永远不赋权,那么他心中永远处于无政府状态。
所以这需要父母关注焦点的转移,从关注“哭闹与镇压”,转向关注宝宝的思维智力,转向关注危机中的决策能力。宝宝不是“爱哭”或“不哭”的简单体,他是欲望、情感、理智、尊严、记忆、道德、自我的混合。他需要管理所有这些。独立能力源于自我管理。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