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不想再讨好任何人
“怎么办?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惹别人不开心了”,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去迎合大家,为什么还是感觉融不进去?“我自己还有一堆事要做,没有多余的时间要帮忙”,心里明明这么想,下意识的嘴角噙着标准假笑,“好啊!你放这里吧,等下我去做”。这样的情况仅仅出现一两次,还是一直这么小心谨慎的把自己的真实意愿藏起来呢?
小编最近看了一部岛国微电影《态度娃娃》,推荐给大家,希望通过女主艾丽的故事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女主艾丽在苦于经营自己的“友情”,在别人面前,一直保持着甜美的笑容。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脸变成了一副只会微笑的面具。
艾丽的微笑愈发熟练,她讨好了所有人,唯独讨好不了她自己。
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一谈“讨好性人格”的成因和如何如何避免成为“艾丽”,又如何克服“讨好型人格”?
讨好成为一种习惯”的根源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学说,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童年时期,“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不幸,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童年的早期阶段,我们和最亲密的人建立的亲子关系会成为日后我们社会关系的延伸。家庭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形成。
有的父母本身就是“讨好性”人格,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孩子能够观察家长的行为,并且学会这种行为方式。尤其是一些控制欲比较强的家长,处处告诉孩子讨好别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当孩子想要表达自我的愿望的时候就打击批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异常敏感,看似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宝宝”,实则内心痛苦不堪,而且极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在家里讨好父母,在外讨好同事和领导,渐渐地听不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
克服“讨好型人格”
(一)对生活做减法
情商很高的蔡康永曾经说过:“Less is more”。越活时间越少,人生在世,不妨删掉不值得做的事,删掉不必在乎的人。给人生做减法,你会发现什么是你生命中真正使得做的事情,那些真正重要的人或事物,即使你不刻意维系,依然能让你感觉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恬淡与温暖。
(二)倾听内心声音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发现一个人在放弃给别人留好印象的负担之后,原来心里会如此踏实,就像此时此刻的我一样,停止受累。”诚如此言,想要改变“讨好型人格”带来的负担,不妨先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开始,学会拒绝。
最后,小编祝愿大家都能够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成为自己的喜欢的样子,慢慢找到解开讨好人生的钥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