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人际关系的界限,做此时此刻真实的自己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曾说过:“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请你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你的父母是否曾对你说“我们这样做全都是为了你”等对你进行亲情“绑架”?
·在与爱人交往的过程中,你是否觉得自己很自卑或者过度依赖对方?
·对于朋友同事的频繁要求,你是否从来不忍拒绝,即使自己都顾不过来?
如果你遇到过上述的问题,那么你很可能也在被人际关系问题深深困扰着。而心理学的研究又表明,90%的人际关系问题又是个体心理边界模糊引起的。那究竟什么是界限?心理学中说,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所有的关系都有界限,它主要分为外部界限和内在界限两种。外部界限包括身体界限和物资界限,内在界限则包括心理界限和情绪界限。稍微解释一下心理界限和情绪界限,前者是关乎你的想法、价值观和信念等的界限,后者则是反映你的敏感程度、对自己内心感受的了解的界限,如你是否会受他人情绪影响较大(是否过于在意他人的话)。
界限模糊的表现主要有八种:
1. 拯救:拯救是人际界限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包括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等行为。常在母子关系中表现;
2. 控制:控制是中国家庭关系中最常见的问题,常见状态有四种:控制(又包括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其中无形的控制包括自信、承诺、勇猛等)、依赖、讨好、情欲;
3. 依赖:依赖与拯救相对。关系中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且二者会互相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个体利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4. 讨好:讨好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
5. 过度敏感: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并很容易被他人所影响;
6. 分离焦虑:极度害怕分离,对想象的分离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常常反复要求对方保证不会抛弃Ta;
7. 侵犯隐私:过程阐释、窥探隐私、过度暴露等;
8. 干涉:认为自己比对方更了解对方,常常把自己的经验代入他人身上。例如告诉对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做。
那如何设置清晰的界限?我们站在阿德勒理论的角度上分析:
首先,我们常常用纵向观点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人都是有高低等级之分的。而竞争就会有胜负之分,因而这种观点常让我们陷入上行社会比较的焦虑中,会被例如“XX又发了一篇C刊/XX的男(女)朋友长得真好/XX的家境真好”等想法吞噬。而阿德勒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横向的,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尽管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但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地走在同一个平面上。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明确,我们除自己之外无敌人,我们最大的对手是突破自己,而不是战胜别人。
其次,阿德勒的心理学最大的魅力在于给人希望和真正的个体自由。生活中,人们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的主要思想是“课题分离”。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我都不在乎别人了,我都不依赖别人了,那我不是很自私?实际上,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更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最后,建立共同体感觉,打败认知欲求。么是共同体感觉?即一种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我们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其中,自我接纳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接受自己此时此刻的样子,并有勇气前进;他者信赖也就是无条件地相信别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也许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专注自己即可;他者贡献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一种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并从中体会到“我自己是有用的”。
敲重点啦~如果你也在面临着人际关系等问题或者想要更加深入了解心理学,我们的心理成长小组一直等待并欢迎你!详情请点击下面的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57O4NPsIWKRy4ESTbX07lA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