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比较中成长:像the9一样不定义自己
“别把我算进
复制的流行
别让我遵从
刻板定义
......”
——THE9 《Not Me》
几日前,由青春有你2出道的THE9发布了他们的第一张EP《斯芬克斯》,除主打歌“斯芬克斯”让人印象深刻外,EP中的另一首歌“Not Me”同样风格鲜明,耐人寻味。一方面,作为今夏“不定义”的“代言人”,THE9让这首歌再一次传达了不愿被定义的组合宣言;同时,从歌词中或许我们还可以窥探到另一个隐藏的生活主题:社会比较。
为什么这样说呢?回顾歌词“刻板定义”“复制的流行”......这些实际上都表明了,人存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比较,有些比较可能是无形的惯性,这就有了什么定义或者不定义的说法。再通俗一点来讲,生活中我们普遍认为上好了学就能有个很不错的前程,可是某天突然发现没学上的朋友成了大boss住进大别墅,就会觉得很难受忍不住酸柠檬了。
从心理学研究角度看,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个体拿自身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情绪、学业成绩等)同他人进行比较并获得自我评价的过程。根据比较的对象或方向的不同,社会比较主要分为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前者指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后者相反。通常来说,正面的社会比较会让个体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获得幸福感等。
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常常会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社会比较会常对自我产生两种可能的效应,一种是对比效应,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或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这种效应通常发生在内隐行为上,例如,个体常常下意识地从朋友圈的人po出的其生活好坏的信息并和自己比较;另一种是同化效应,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而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相反。这种效应常发生在外显比较中,例如某人问你“你的成绩比XX好还是坏”。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5G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线上的社会比较,尤其是上行社会比较带来的心理影响越来越明显。不少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是社交网站使用更容易抑郁的关键因素。例如,刷朋友圈时我们很容易会知觉到他人的生活状态,并通过与比自己过得“好”(通常是金钱、工作)的人对比,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对自我产生怀疑。
那怎么才能摆脱掉这种负面社会比较呢?
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思想来: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人生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这或许有些抽象,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去管别人怎样,专注自己,要想办法使自己获得幸福感。这样说来肯定会有人质疑,这样做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吗?不是,当你开始专注自己之后,就会慢慢认清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自然就不会陷入过分比较的痛苦旋涡了。
再回过头来看THE9的这首“Not Me”,为什么选择在社会比较这一话题下推荐呢?我想这和该女团从始至终的“不定义”气质是一样的,我要做最好的我自己,管你什么样子。外界的定义都“不是我”。
“Just be myself”
最后,希望大家在认识自己的路上可以始终保持自己的思考,在社会比较中认识发展自我,而不是被负面的社会比较打败~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