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儿童青少年心理,童年缺少了对父母的“依恋”,14岁的他变成了“带刀少年”
相信很多人看到“依恋”这个词语,总会联想到一些令人反感的场景,也总有人自动地将其归为贬义词。他们认为,对于他人的依恋,会让一个人失去自我,缺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最终被这个世界抛弃。而今天笔者要跟大家谈到的“依恋”,却并非如此,在心理学层面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褒义词,关注济南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带刀,让我有安全感
关注济南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央视《心理访谈》有一期节目令笔者印象深刻。节目讲述了一个14岁少年小高,每天上学出门总要携带一把管制刀具,小小年纪就参与了很多打架斗殴的恶性事件。 在节目当中,小高坦言携带刀具会让他感到“很舒服”,“有安全感”。而且,对于自己曾经经历的那些“血雨腥风”,他却没有任何悔恨和愧疚,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14岁小高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震惊,他的父母十分焦急,希望通过节目帮助他重回正轨。然而,随着对小高以及父母的深入了解之后,能够发现,小高的问题并不是由他一人导致。这一切与他的家庭、他的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缺失的“依恋”
关注济南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小高7岁之前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多数时间是与爷爷奶奶和姑姑住在一起,父母长期对他缺乏关爱。小高的父亲对于自己的儿子也是异常冷漠,没有承担一个合格父亲应尽的责任。此外,他的父母也常因琐事吵架。小高从小没能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没有与父母进行深度的交往,他的童年十分不完整。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呵护。小高的童年缺失了宝贵的爱,这让他今后的个人成长偏离了正常的轨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于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而这一时期儿童大多和父母在一起,因此,父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这一关键时期,每个孩子都需要与父母建立一种连接(或关系)——依恋。
何为“依恋”
“依恋”主要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是婴儿与父母保持亲密联系的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人格的成熟完善,并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婴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相反,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儿童,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容易焦虑抑郁;有的儿童也会缺乏对他人的信任,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容易愤怒并对他人表现出攻击。
经过上述的叙述,我们能够很容易看出,由于在童年早期缺失了父母的良好抚育,缺少对父母“依恋”的小高形成了不安全依恋类型,也就最终变成了可怕的“带刀少年”。
“依恋”给我们的警醒
影响依恋类型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父母的因素、儿童自身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特别注意对儿童抚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婴儿时期,不仅要多花时间照顾孩子,更要对他们的各种反应进行积极的回应,与他们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此外,还要对孩子本身的特点有清楚的了解,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因材施教。
关注济南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小高的童年经历是令人感到同情的,他带“刀”,是在潜意识中弥补那种童年缺失的安全感,但是却让他经历了不正常的生活和成长。那么,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对父母的依恋,他们终究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呢?这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作者:PSY旺
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参考资料:
央视《心理访谈》:诡秘的重复-14岁带刀少年
岳永华, 张光珍, 陈会昌, 梁宗保,陈欣银. (2010). 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 心理科学(02), 318-320+314.
宋海荣, 陈国鹏. (2003). 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01), 167-168.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