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 | 缺乏安全感是怎么回事?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曾做过一个著名而又血腥的心理学实验,以验证婴儿和母亲的关系:
他将幼小的恒河猴关在笼子里,并给它找了两个代理母亲:一只是毛茸茸的、覆盖有软垫,可是没有奶;另一只则是由冷冰冰的铁丝网做成,但胸部有管子,小猴可以喝奶。
实验结果显示,当小猴饿得不行时,就会跑过去喝奶,喝完后立刻跑回毛绒“妈妈”身边粘着。
母亲是安全感的基地。婴儿感受到这种踏实的安全感后就会不断地尝试探索世界的其它角落,试探其安全程度。一旦发现危险或者收到惊吓,便会再次回到母亲身边,直到恢复之后再一次出发探索。
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父亲缺失,或冷漠,很容易导致孩子无法认同自己的存在。很多的人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父亲”,并企图得到他的认同,以获得自我价值感。
父亲是孩子自我认知的动力源泉。
缺乏父亲认同的孩子也会缺乏安全感,这通常体现在他们变得“急功近利”且追求别人的赞美与夸奖,渴望着“名”和“利”。仿佛在暗自较劲,让父亲看到自己是值得被关注、被认同、被需要的。
但是当他们追逐到了那些“名利”与“赞美”后,却会倏尔发现,这些并不是他们一直以来想要的那一种认同,心里会越来越空虚,心中的“洞”怎样也填不满。
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研究表明: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常会出现分离,当差异过大,心理问题会不断出现,安全感的基础将瞬间崩塌。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做出过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自我认知是安全感的最终决策处。
安全感并不等于环境安全感,它实际上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体验。
人的安全感并不会随着金钱、地位、智商、寿命、喜欢的伴侣的获得而得到永久性的满足,当人们追求的事物得到满足后,缺失感依然存在。
这就是人性。
你是否找到了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下一期我们将深入探究,教你如何补足缺失的安全感。
如果你有任何心理层面的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
文字:马杨
图片:源于网络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