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心理咨询】以前快乐的像爷,现在累的像孙子:为什么会觉得过去要比现在好?
微博上曾流行过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你认为过去的生活好还是现在的生活好?
评论区网友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有的网友评论道:“那还用说吗?当然是现在的生活好啦!以前缺衣少食饭都吃不饱,饥荒的时候啃树皮,哪有现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生活好?”
出人意料地,这位网友的评论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反驳。
其中点赞数最多的一条回复是:“现在天天996,快乐吗?要我说,以前才更好,以前快乐的像爷,现在累的像孙子。”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过去要比现在更好呢?
01 “过去更美好”的背后,是错误的情绪归因
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理论——情绪归因理论,该理论指出,个体的情绪经验起于情境刺激引起的生理变化以及个体对其生理变化的认知性解释,其中情境刺激激起的生理变化是情绪的次要因素,而个体对其身体生理变化的认知性解释是情绪的决定因素。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认为这件事会让我们感到开心/兴奋/生气/悲伤/恐惧……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与头脑中的想法一致的情绪。我们会有怎样的情绪,主要取决于我们是怎样想的,而不是我们怎样感受到的。
在我们回忆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过程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情绪,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告诉我们“你在回忆这件事情上是成功的”。但是,我们在归因的时候,往往会把产生积极情绪的原因归于我们回想起的那件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上,而不是回忆本身。这时,我们就会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产生一种“美化”或者说误解的好感,进而会觉得过去总比现在更好。
02 “过去更美好”的背后,是对记忆选择性地美化
心理学家洛夫特斯的错误记忆研究表明,我们对事件的回忆并不是准确的再现,而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件的重构,人们会用新信息和已有信息去填补在回忆某种经历或某事件时所出现的混乱或空白。
也就是说,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并非完全准确的,会受我们当下心理状态的影响。当我们当下遇到的是好事的时候,我们会更专注于现在的好事,而不会去回忆过去的经历;但是当我们遇到糟糕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会在脑海中回忆过去发生的好事来减轻自己当下的痛苦,并自动化地将现在发生的坏事与过去发生的好事进行对比,从而对回忆产生错误的认知。
而且,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会更愿意记住生命中积极的事情,而忽视或者淡化负面的经历。这种选择性记忆使得我们头脑中更多地保留了积极的回忆,从而对过去产生了更加积极的认知。但是我们无法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选择,客观存在的事情也不会因我们主观上不想去经历就消失。因而,与痛苦的现在形成对比,我们对“美好的”过去就会更有好感。
03 “过去更美好”的背后,是对舒适区的找寻
精神分析学派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指出,我们的心中有一种很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退行。退行是指当我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2)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我们在现实状态中的生活并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更喜欢跟别人诉说过去的生活有多么好。尽管我们心里可能很清楚过去的生活并非完美,也并不像我们说的那样好,但是我们还是会更倾向于夸赞过去。
这背后的逻辑就在于:过去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里,我们可以吧自己隐藏起来,远离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压力,为自己的心灵充能。
特别是当我们面对重大压力或焦虑,比如面对一场即将到来的重要考试/即将完不成公司的项目时,我们会特别怀念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怀念每天撒开了玩的“好日子”,尽管实际上我们小时候可能经常挨家长的打骂。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念过往,方能不畏将来。希望我们所有人,即便是在灰暗的日子里,也不要让冷酷的命运暗自窃喜。如果命运想要凌辱我们,那我们就用泰然处之的态度予以报复。切记,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
(1)摘自百度百科“情绪归因理论”词条定义
(2)摘自百度百科“退行”词条定义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