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探索:音乐对人格的作用
发布-济南心理咨询 | 查看- | 发表时间-2016/10/19
文章页顶部广告在主题的INCLUDE目录下的AD_MIDDLE_01.ASP
每天半小时古典音乐,这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孩童们的必修课。这是《贝多芬儿童法令》的衍生物,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孩子午休时入睡;二是以这种方式刺激儿童的脑部发育。
中国专家也发现了音乐的有效性。在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许多手术都是伴随着背景音乐进行的。据那里的咨询介绍,很多小孩子离开父母进入手术室,都会因为害怕而哭闹不停,这时候,用音乐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很有效。确实,这种做法大有好处:一方面音乐有助于麻醉;另一方面,音乐可以帮助孩子度过痛苦的住院期。
英格兰的地铁音乐是另一种尝试。在纽卡斯特尔的地铁,安全官员将狂热嘶喊的摇滚乐换成舒缓的巴洛克音乐,结果令人惊讶:乱涂乱画和袭击行为减少了一半!此后,所有地铁站点都接到指示:播放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禁止播放声嘶力竭的电子音乐......
也许对许多人来说,音乐不过是消遣,是简单的消费品或者嘈杂商店的背景声......然而,从古至今一直有人坚信:声音中蕴含真正的力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就已经指出这一点。在《理想国》里,他写道:“音乐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强烈,音乐的节奏感、和谐感能深入人的灵魂。音乐可以丰富、照亮、涤荡我们的灵魂。”
身体乐团
要理解音乐的功效,首先要知道:音乐是物质的。音乐是通过载体——我们呼吸的空气——进入大脑。无论是平和的钟声,还是沉闷的锤击,所有的声音都是通过“声音压力”来安抚或敲打我们的耳膜。此外,所有的声音都有自己特有的频率和振动效果:太高或太低的声音,我们都听不到。
声音的振动也是物质的。美国帕萨德纳飞机推进器研究室做过一项试验:在一个瓶中发送强超声波,水中就会出现发蓝光的气泡。这种现象说明:声音会导致物体的物理反应。所以,尽管表面上耳朵只能收到中波,但音乐能作用于我们的整个身体。
而且,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乐团:心脏的跳动、大脑的运作节奏、肺部的呼吸、血液的流动......就像身体要适应外部环境的温度一样,身体也要努力与外部的节奏一致。假如一种音乐的节奏太快,或者外部的环境太吵,我们的身体就适应不了,于是焦虑和紧张情绪上升。相反,假如外部的音乐同我们自身的生理节奏一致,我们就会感到轻松和谐。
振动能治病
从这个原则出发,法国研究者法比昂·马芒(Fabien Maman)在伦敦成立“灵魂之路”协会,建立起自己的振动世界(声音、颜色、味道和运动),并推出一套独特的疗法:调音器疗法。
他将调音工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使振动直接进入肌肉、神经和骨骼,从而“调和”我们的躯体和能量。法国音乐理疗师海伦·戴勒采(Hélène d’Hennezel)曾在“灵魂之路”接受培训,她谈到现在同聋人一起工作的体会:“他们的耳朵虽然听不见,但他们的身体能接收到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在一些咨询过程中,我几乎看到了声音的流动,似乎触摸到了声音。”
因此,某些音乐频率,某些日常环境的声响,能够同我们的神经系统共鸣,令我们放松。而另一些频率却会同我们的内在频率冲突,造成不和谐,误导我们的神经系统。这种物理现象也解释了某些休闲音乐的放松效果:由于大脑的节奏同音乐节奏渐趋一致,缓解了我们的紧张,甚至令我们沉睡。
大脑爱音乐
美国加州的神经生物学家戈登·肖(Gordon Shaw)和心理学家弗朗西斯·拉舍尔(Frances Rauscher)做过一个试验。他们选取了50余名3~4岁的小孩,分成3组。第1组接受一对一的钢琴和声乐课;第2组上电脑课,第3组不接受任何特别训练。8个月之后,他们通过拼图游戏、组装玩具、给图画上色等,对这3组孩子进行空间能力的测试。结果学音乐孩子的得分高出其他孩子31%。
他们的研究还有另一个重大发现:在生命初期,大脑——比如思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的发育不仅仅依赖于视觉刺激和家庭环境,还受到周围声响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大脑结构方式都可能与某种音乐风格相对应。比如,擅长“逻辑分析型”的大脑就同“学者”音乐一致,所以会有那么多数学家喜欢巴赫!而“直觉型”和“情感型”的大脑更容易被浪漫的音乐打动......
所以,引导孩子听古典音乐是大有裨益的,但最好不要从太“沉重”的作品听起。找些简单的音乐(比如普罗柯菲耶夫和舒曼写给孩子的音乐),不时变换种类,看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学乐器也是一样:年龄的限制只是出于运动神经发达程度的考虑。专家认为,只要一个孩子能坐在椅子上,抬起自己的手,他就可以学钢琴了。但要真正送他去学钢琴,那就得等到他自己发现这种乐器的美妙之后......
调节情绪
除了思维活动之外,我们的心理也会被音乐影响。音乐咨询师发现:巴赫作品中节奏缓慢的乐章可以刺激脑力工作者的大脑工作,某些爵士乐可以使机体强壮,而莫扎特的协奏曲可以改善记忆力......
更有意义的发现是:音乐可以调节情绪,而且遵循“同质”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哀时闻哀曲”:当一个人悲痛时应该听悲痛的音乐,把悲痛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而一个焦虑或愤怒的人应选择激昂亢奋的音乐,使不安的情绪有所发泄——音乐与人的精神节律同步,有助于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当音乐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以后,就可逐渐变换音乐的情绪色彩,变哀伤为优美抒情,变激昂亢奋为轻松愉快。在音乐的引导下,人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调整,从而达到内心平静。
补充能量
对某些人来说,边工作边听音乐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发挥创造力,甚至达到精神放松的境界。德国心理学教授莱恩哈德·莱奇纳指出,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收听何种音乐则男女有别。女性一边工作一边听快节奏动感十足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她们的工作效率,而男性则最好听一些节奏舒缓有利于放松神经的音乐,才能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莱奇纳教授的解释是:“一般来说,男性的血压普遍较高,因此轻松的音乐有助于他们平静下来,并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而女性的血压普遍偏低,这是她们有时无法很好地完成工作的原因之一。所以,当她们听到富有动感的音乐之后,她们倾向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法国耳科手术专家阿尔弗·托马蒂(Alfred Tomatis)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声音与人体内部能量的关系。高频声音(6000-20000赫兹)可以提供能量给脑部;而低频声音(20-200赫兹)则会消耗能量,令人疲劳。低频音也有好处,它可以激活内耳前庭的循环,从而迫使我们运动。但如果长时间处于低频音的环境中,会让人筋疲力尽。所以,精力过剩的人不妨听听摇滚,而疲劳的职场人士可以在工作间歇时听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来给自己充电。
中国专家也发现了音乐的有效性。在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许多手术都是伴随着背景音乐进行的。据那里的咨询介绍,很多小孩子离开父母进入手术室,都会因为害怕而哭闹不停,这时候,用音乐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很有效。确实,这种做法大有好处:一方面音乐有助于麻醉;另一方面,音乐可以帮助孩子度过痛苦的住院期。
英格兰的地铁音乐是另一种尝试。在纽卡斯特尔的地铁,安全官员将狂热嘶喊的摇滚乐换成舒缓的巴洛克音乐,结果令人惊讶:乱涂乱画和袭击行为减少了一半!此后,所有地铁站点都接到指示:播放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禁止播放声嘶力竭的电子音乐......
也许对许多人来说,音乐不过是消遣,是简单的消费品或者嘈杂商店的背景声......然而,从古至今一直有人坚信:声音中蕴含真正的力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就已经指出这一点。在《理想国》里,他写道:“音乐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强烈,音乐的节奏感、和谐感能深入人的灵魂。音乐可以丰富、照亮、涤荡我们的灵魂。”
身体乐团
要理解音乐的功效,首先要知道:音乐是物质的。音乐是通过载体——我们呼吸的空气——进入大脑。无论是平和的钟声,还是沉闷的锤击,所有的声音都是通过“声音压力”来安抚或敲打我们的耳膜。此外,所有的声音都有自己特有的频率和振动效果:太高或太低的声音,我们都听不到。
声音的振动也是物质的。美国帕萨德纳飞机推进器研究室做过一项试验:在一个瓶中发送强超声波,水中就会出现发蓝光的气泡。这种现象说明:声音会导致物体的物理反应。所以,尽管表面上耳朵只能收到中波,但音乐能作用于我们的整个身体。
而且,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乐团:心脏的跳动、大脑的运作节奏、肺部的呼吸、血液的流动......就像身体要适应外部环境的温度一样,身体也要努力与外部的节奏一致。假如一种音乐的节奏太快,或者外部的环境太吵,我们的身体就适应不了,于是焦虑和紧张情绪上升。相反,假如外部的音乐同我们自身的生理节奏一致,我们就会感到轻松和谐。
振动能治病
从这个原则出发,法国研究者法比昂·马芒(Fabien Maman)在伦敦成立“灵魂之路”协会,建立起自己的振动世界(声音、颜色、味道和运动),并推出一套独特的疗法:调音器疗法。
他将调音工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使振动直接进入肌肉、神经和骨骼,从而“调和”我们的躯体和能量。法国音乐理疗师海伦·戴勒采(Hélène d’Hennezel)曾在“灵魂之路”接受培训,她谈到现在同聋人一起工作的体会:“他们的耳朵虽然听不见,但他们的身体能接收到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在一些咨询过程中,我几乎看到了声音的流动,似乎触摸到了声音。”
因此,某些音乐频率,某些日常环境的声响,能够同我们的神经系统共鸣,令我们放松。而另一些频率却会同我们的内在频率冲突,造成不和谐,误导我们的神经系统。这种物理现象也解释了某些休闲音乐的放松效果:由于大脑的节奏同音乐节奏渐趋一致,缓解了我们的紧张,甚至令我们沉睡。
大脑爱音乐
美国加州的神经生物学家戈登·肖(Gordon Shaw)和心理学家弗朗西斯·拉舍尔(Frances Rauscher)做过一个试验。他们选取了50余名3~4岁的小孩,分成3组。第1组接受一对一的钢琴和声乐课;第2组上电脑课,第3组不接受任何特别训练。8个月之后,他们通过拼图游戏、组装玩具、给图画上色等,对这3组孩子进行空间能力的测试。结果学音乐孩子的得分高出其他孩子31%。
他们的研究还有另一个重大发现:在生命初期,大脑——比如思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的发育不仅仅依赖于视觉刺激和家庭环境,还受到周围声响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大脑结构方式都可能与某种音乐风格相对应。比如,擅长“逻辑分析型”的大脑就同“学者”音乐一致,所以会有那么多数学家喜欢巴赫!而“直觉型”和“情感型”的大脑更容易被浪漫的音乐打动......
所以,引导孩子听古典音乐是大有裨益的,但最好不要从太“沉重”的作品听起。找些简单的音乐(比如普罗柯菲耶夫和舒曼写给孩子的音乐),不时变换种类,看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学乐器也是一样:年龄的限制只是出于运动神经发达程度的考虑。专家认为,只要一个孩子能坐在椅子上,抬起自己的手,他就可以学钢琴了。但要真正送他去学钢琴,那就得等到他自己发现这种乐器的美妙之后......
调节情绪
除了思维活动之外,我们的心理也会被音乐影响。音乐咨询师发现:巴赫作品中节奏缓慢的乐章可以刺激脑力工作者的大脑工作,某些爵士乐可以使机体强壮,而莫扎特的协奏曲可以改善记忆力......
更有意义的发现是:音乐可以调节情绪,而且遵循“同质”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哀时闻哀曲”:当一个人悲痛时应该听悲痛的音乐,把悲痛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而一个焦虑或愤怒的人应选择激昂亢奋的音乐,使不安的情绪有所发泄——音乐与人的精神节律同步,有助于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当音乐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以后,就可逐渐变换音乐的情绪色彩,变哀伤为优美抒情,变激昂亢奋为轻松愉快。在音乐的引导下,人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调整,从而达到内心平静。
补充能量
对某些人来说,边工作边听音乐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发挥创造力,甚至达到精神放松的境界。德国心理学教授莱恩哈德·莱奇纳指出,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收听何种音乐则男女有别。女性一边工作一边听快节奏动感十足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她们的工作效率,而男性则最好听一些节奏舒缓有利于放松神经的音乐,才能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莱奇纳教授的解释是:“一般来说,男性的血压普遍较高,因此轻松的音乐有助于他们平静下来,并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而女性的血压普遍偏低,这是她们有时无法很好地完成工作的原因之一。所以,当她们听到富有动感的音乐之后,她们倾向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法国耳科手术专家阿尔弗·托马蒂(Alfred Tomatis)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声音与人体内部能量的关系。高频声音(6000-20000赫兹)可以提供能量给脑部;而低频声音(20-200赫兹)则会消耗能量,令人疲劳。低频音也有好处,它可以激活内耳前庭的循环,从而迫使我们运动。但如果长时间处于低频音的环境中,会让人筋疲力尽。所以,精力过剩的人不妨听听摇滚,而疲劳的职场人士可以在工作间歇时听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来给自己充电。
济南清源心理咨询工作室专业从事济南心理咨询,山东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济南员工心理健康培训,山东企业员工心理辅导,打造济南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电话:0531-86051919
或许你还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